返回主页

精彩呈现!新书上架!《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即将出版!

2021-09-24

越生新闻131508.png


国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如果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作为标志,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历了八十余年。八十余年与整个中国传统教育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比较,实在是短暂的,但是,就传统教育变革的深度与广度而言,又可以套用一句李鸿章的名言:“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八十余年间,一方面是传统教育的被抨击、被改造和自我调适、不断重构,另一方面则是新式教育从被引进、受排斥,到逐渐站稳脚跟,进而由沿海、沿江城市向广大内陆全面推进。而外来影响则始终是推动传统教育变革和新式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史料是人文社科领域一切学术研究的基础,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变革的剧烈、中外交流的频繁以及出版印刷手段的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的任何一个学术领域,所留存下来的史料文献都远超前代,这既给学术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于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资源提出了急迫的课题。


《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由国内教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团队,对越生文化传媒集团多年来在海内外征集的上万种教育文献精选、整理而成。日前推出的《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15册近日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编委会顾问潘懋元、鲍洪俊,编委会主任田正平,编委会委员石鸥、刘海峰、杜成宪、肖朗。


《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德育卷主要收录中国近代有关德育的文献,重点在各级学校德育文献。限于篇幅,在初步筛选的八十五种文献中精选出四十五种,大体包含德育综论,儿童及幼稚园、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其他德育文献五部分。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潮流及教育改革的发展,西方近代德育思想传入中国并逐渐渗入晚清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中,《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堂、中学堂、初级师范学堂等学校设修身科来开展德育教学,于是论述学校修身的文献成为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德育文献。民国成立后,德育观念和思想随着“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方针的确立而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育界对清末修身科教学效果不佳进行了反思,同时由于受到当时欧美公民教育的影响,中小学通过开设社会课程、公民课程等来开展公民教育,特别是公民道德教育,学界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初随着赫尔巴特教育学说的导入,其训育观念和思想也传入中国教育界。清末中小学堂开展训育主要通过制定严格的学规章程、要求学生遵守来维护学校的风纪,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修身科的教学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推动国防、经济、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的领导和控制,在各级学校实施训育成为一项重要的举措,此后训育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专门而特殊的形式,并最终居主导地位。当时,政府通过颁行各种规章制度来推动学校训育的开展,学界也围绕训育的目标、原则、方式 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遂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文献选编的重点内容。


从根本上讲,近代学校德育旨在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因而涉及学生自治、生活管理、导师制等诸多方面,有关上述内容的文献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文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外,众所周知,德育不仅贯穿于学校教育中,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行为规范及生活习惯的养成深受父母及家人的影响,近代探讨家庭教育的文献大多包含德育的内容,《中国近代教育文献丛刊·德育卷》选编了其中部分文献,以供读者研读。